作者:倪光南|文 / 日期:2011-01-04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一個“無處不網”的時代,無論何時何地各種各樣的信息終端設備和應用設備都會緊緊聯系在互聯網上。從Web2.0開始,大眾已經成為信息創造的主體,移動互聯網把信息生產從PC擴展到手機、物聯網等,數據量的巨大已經成為當前一大挑戰。
金融危機以來,信息不斷增加,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2009年全球產生的信息量是0.81GB,預計2010年將達到1.2GB,到2020年將增長44倍。而目前的數據中心已經很難適應需求,難以支持跨產品線和行業的共享。同時各種各樣的服務級創新、創業模式創新也都需要有新的IT架構來支持。
除此之外,近年來電子商務、搜索、社交網絡等應用逐漸發展,使商業模式正在由原來的前項收費向后項收費轉變,云計算的特征更好的支撐了這些業務的需求。在這樣的市場驅動下,云計算迎合了互聯網創業階段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應運而生。
而從技術的角度,云計算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縱覽計算模式發展歷史,上世紀60年代中期是大信息時代,12年后IBM推出PC,到1989年出現互聯網,15年之后云計算成為熱點。幾乎每12年計算模式就會發生一次變化。因此云計算也是逐步從最初的網格計算到SaaS軟件即服務,綜合前幾個階段發展成果而產生,是對前幾個階段的進一步提升。而業界對云計算的定義也在不斷的發展,也表明云計算當前仍處在一個技術和標準的發展時期。
從服務類型來看,云計算分為基礎設施服務、運用平臺服務和應用軟件服務。而按照服務對象,云計算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公有云面向公眾開放網絡,私有云面向大企業、行業或某一個部門。“混合云”就是把共有云和私有云適當混合起來,對內、對外進行分工。私有云通常具有更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夠代替以往內部企業的數據中心。
云計算的優勢很難概括,但毫無疑問它使計算成為一種社會化服務,使計算資源就像水和電一樣按需分配、按需計價,把大規模分散計算資源整合成可以按需提供服務的計算資源,從而降低用戶成本、降低用戶門檻,提高效益,并節能減排。除此之外,云計算還擁有靈活擴展、即插即用的特性,更好地支持企業進行服務創新,而其海量存儲和并行計算能力更好地支持了資源共享和業務創新。
當前,云計算正處于最高期望值時期,無論是運營商、服務商、用戶還是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開發者可以將云計算聚集起來提供各種新應用,中小企業能夠借助云計算按需獲取服務,有利于其整合資源,實現信息共享,便于運營和維護。與此同時,云計算技術和標準都不成熟,整個行業目前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鏈分工和服務壟斷趨勢,中國信息化起步遲,更有利于接觸新技術,因此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云計算是一個新的機遇。
可以想見,未來服務器不斷擴展、服務內容不斷發展,任何東西都可以通過云服務來實現,人們將享受質量更好、更易用、更安全和更智能化的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