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榮舉|文 / 日期:2010-11-22
中國經濟結構從社會到企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我們已經從過去偏外向型出口的經濟體系,轉變到現在強調拉動內需,并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經濟結構。這樣必然導致企業戰略的轉變,由過去關注擴大產能制造產品轉化為研究客戶的喜好,開始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服務為導向的轉型。
比如,過去汽車制造商只關注生產,認為先進的高性能汽車通過更多的4S專賣店賣出去就滿足了,而廠商和客戶之間幾乎沒有互動。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細分以及大量廠商的競爭介入,這種模式由于對終端消費者缺乏深度黏性,必然會影響廠商的持續發展。目前已經有一些大廠商加大了服務轉型力度,面向終端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譬如,由廠商建立強大的在線客服中心,與車載行車電腦、電信網絡等形成7*24小時的安全與信息服務,還和一些大城市的交管部門合作提供可視化的動態交通信息服務,這將使終端消費者對品牌形成很強的認可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價值并提升產品競爭力。
向服務轉型意味著重新思考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并觸發變革行動。這將是一場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管理變革;也是一場從一次性銷售收益到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并長期持續的服務式贏利模式的變革;還將是一場顧客關系從“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從“有限互動”到“充分溝通”的變革。
企業信息化發展這么多年,已經由過去的純粹替代手工,發展到支撐企業戰略轉型的工具。信息化的變化,不能只為追求新的IT技術,其核心一定是要圍繞企業的戰略進行信息化變革。
在信息化1.0時代,企業在管理模式上,更多聚焦企業的內部管理。因此信息是內斂的,核心關鍵的數據只能在企業內部運行,不能對外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對管理變革的需求日益增多,企業必須深化向服務轉型(如上述汽車廠商的例子),這就必然需要關注整個價值鏈的動態,這種轉變對IT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2.0應運而生。
如果說向服務轉型的企業內因驅動了信息化2.0,那么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則有力支撐它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打破了空間、地域、組織的間隔,使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信息極大豐富,呈現出資產化的趨勢。只有打破組織邊界,讓信息充分開放融合,才能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在我看來,信息化2.0將呈現兩大特征:
其一,更加關注最終用戶的感受與體驗。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預言:“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人們會創造越來越多的跟體驗有關的經濟活動,商家將靠提供體驗服務取勝。”信息化2.0時代將更為關注終端用戶的感受與體驗,開啟體驗經濟新篇章,其最大特點就是突出人性化、個性化,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顧客的身心和靈魂都能夠感受到快樂。
其二,更加注重基于價值網絡的協同創新。
云計算技術的創新發展,預示著計算能力開始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通過互聯網提供敏捷的IT服務,更加注重基于價值網絡的創新,實現與客戶、合作伙伴協同的生態鏈開放式創新。
很多中國企業都處在轉型關鍵期,譬如,廣東溫氏集團,由之前單一養殖為主的企業,轉變為目前向上下游十個產業鏈延伸的企業集團。而在新形勢下,管理軟件提供商也在為如何協助客戶進行戰略轉型,做一些有益的嘗試,與行業客戶進行深度合作和共同創新。
(本文作者是金蝶高級副總裁兼CTO,本文專供ITValue電子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