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訓寧|文 / 日期:2010-11-15
江蘇沙鋼集團(以下簡稱“沙鋼”)僅憑45萬元起家,經過35年的發展,2010年很可能獲得超過1700億元的產值。總裁沈文榮經歷了鋼鐵行業所有的起起伏伏,但沙鋼這艘航船一直沒有偏離航道,始終以鋼鐵為核心,專注和執著,這應該算是沈文榮最明顯的特征。
“毫不夸張地講,對鋼鐵行業的信心過去35年來我一直沒變過,而現在我對其前景和發展仍然信心十足。”沈文榮說這句話的時候給人以興奮的感覺。
今年是沙鋼建廠35周年。35年來沙鋼一直堅守在鋼鐵行業,與國內的很多鋼鐵企業相比,屬于典型的專業化企業。而事實上,沈文榮也非常清楚改革開放30多年,企業面臨的誘惑非常多,比如房地產、高科技概念等,而沈文榮也并不是不知道這些行業不掙錢。
“我不多元化,就是因為相信雖然鋼鐵行業在中國經過了多次反復,但絲毫不會影響中國對鋼鐵的巨大需求。”沈文榮說道。他認為改革開放帶給中國太多的機遇,也帶來了太多的誘惑。他現在最著急的是,雖然沙鋼發展速度很快,但是依舊與世界著名鋼鐵企業如米塔爾等億噸產能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行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沙鋼本身也還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為什么還要做其他的行業呢?”沈文榮表示。
因此,與寶鋼、首鋼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相比,沙鋼并沒有進行多元化的發展,而是憑借專注的態度一心撲在鋼鐵業上。沈文榮總結沙鋼獲得可持續的成本優勢的核心原因就是──“你比別人聚焦一點,看長遠一點,也自然會看準一點,敢投入一點。”沙鋼源自戰略層面,建立的成本優勢就是這樣被不斷鞏固的。
縱觀沙鋼的成長歷史,專注帶來的勇氣和精確判斷的確支撐著這家企業的每一個步伐。比如鋼鐵行業關于產能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自1999年時鋼產能超過1億噸時,鋼產能過剩的討論就開始了。但沙鋼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這是不可改變的趨勢。“目前中國人均鋼產量只有400多公斤,而美國、日本、歐洲等都接近1噸,這就是現狀。鋼鐵行業依然發展潛力巨大,必須要抓住發展機遇,領先一步。”沈文榮這樣說道。
正是在這種思路下,無論是率先引進世界水平的生產線、建立局部技術優勢;還是在鋼鐵行業低潮的時候大力布局,在產能基礎上贏得成本優勢;以及最早引入循環經濟的技術變投入為利潤??沙鋼之所以現在被看作每一步都走對了點,恰恰是源于對鋼鐵行業沒有雜念的專注和執著。
而沙鋼從一個地區小廠發展到今天,對產業的專注只是一個方面。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其“專注于每一個可實現的階段性目標”的務實做法,更是個不可忽視的方法論。“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想進入世界500強的。”沈文榮雙手一攤,笑著說道。“客觀來看,沙鋼的目標是不斷調整的,我們是先想怎么能做到張家港第一。而當做到張家港第一時,開始琢磨能不能做到江蘇第一。當做到江蘇第一時,開始思考能不能做到全國第一?”
沈文榮也談道,雖然對鋼鐵行業的前景有足夠的信心,但是沙鋼的目標從來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實現的。“你需要制定看得見,可以實現的目標──哪怕是要通過竭盡全力才能夠做到的目標。然后毫不動搖地圍繞這個目標實施。”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沈文榮認為最主要的是企業中要有均衡的“創新思維”能力。他認為這種“均衡的創新”不是天馬行空的制度顛覆和不切實際的技術迷戀,而是一種微妙的均衡發展。也就是要在規章制度內尋求創新,但又不能受規章制度的約束框住自己;既要沖破原來的框架,又能形成一種新的規范和制度。這樣,才能讓企業在每個發展階段都一步一個腳印,但是在上臺階的時候又具備跳躍性發展的能力。
你比別人專注,你就能領先一步;你比別人務實,你就能腳踏實地地成長;而你比別人有均衡的創新思維,你就能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沈文榮所帶領的“沙鋼奇跡”,或許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論據。
(本文原載于《商業價值》雜志2010年第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