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力民 / 日期:2010-04-05
企業架構出現不是偶然的,為什么沒有出現在30年前,40年前,而是跟信息化聯系在一起,最主要特征是這種應用和管理互聯互通,中國信息化發展比國外程度低一些,所以2000年才看到關于企業架構的研討會,論壇的舉行,而在國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
做企業架構絕不能以IT為中心來做,要顛倒過來,必須以業務為中心來做,要考慮到企業的經營管理運作戰略目標這些東西,這樣才可以使它發揮出應有作用。但是這個理念不但是IT圈的人知道,同時其他社會的高層精英和管理者都知道,否則是推不動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推動企業架構不光是信息技術的問題,最主要是管理問題。
那么這個企業架構究竟有什么作用?業界專家歸納出,三大工具:
第一個工具,設計工具, TOGAF中很多圖都是從設計角度講的,定義了整個信息架構里面包括技術,數據,業務系統等,現在又引入SOA架構,這都是從設計工具養的,它是一個技術的視角。
第二個工具,管理工具,我們現在信息化究竟難在哪?很多人說不難在技術上,難在管理上,我們往往歸結到個別領導人認識比較低,普遍業務團隊的人對信息化認識沒有那么高,這只是表層現象,還有更深層原因,實際上這個管理工具,我們現在講是信息化管理,再深點講是企業運營管理。
第三個工具,溝通工具。溝通解決什么問題?解決現在的協作問題,不管企業也好,政府也好,現在自然架構是金字塔架構,一層一層的,你即使劃成很多團隊,需要協作和共同,實際上涉及到一個機制問題。
我們從設計、管理、溝通這三大工具,能對應的人和事的范圍就相當廣泛了,所以企業架構理念是IT人員總結出來的,也是對當代管理科學的一大貢獻,現在把它提交出來,讓全社會的人都理解,逐步從管理層到操作層都能使用它,這是最終的愿景。
褚幼鴻 計算機科學博士
The Open Group 中國分會首席技術官 金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企業架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歐美有許多的成功案例,而最成功的實踐,就是企業架構被列入了歐美政府的法案。有鑒于普偏存在的信息孤島及系統集成等問題,及更嚴重的由于缺乏業務藍圖/架構系統重復發展或發展完成后已沒有業務價值,造成經費及人力資源的浪費。美國聯邦政府早在1996年代的信息技術管理重整法案及后續的1996年Clinger-Chohen法案規定了聯邦政府機構在采購和管理信息資源時,必須建立完整的信息資源管理政策。
企業架構就相當于企業藍圖,我描述企業藍圖的時候,不可能只講IT系統,所以我要描述我的戰略是什么,我的業務是什么,我的流程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的業務流程,關鍵績效指標這一系列東西是什么,這是相當重要的,所以企業架構是我們企業規劃的藍圖。
企業架構與一般IT架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包含了業務架構,業務架構可以用來分析商業模式,規劃戰略,建立組織模型及業務流程模型。有了業務架構之后,再建立常見的信息系統架構(應用和數據架構)和基礎設施架構(系統軟硬件及網絡架構),可以保證IT架構與業務架構的對齊,建立隨需應變的敏捷型企業。
張箭
鑫苑(中國)置業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中心總經理
企業架構首先是一個幫助了解你的企業應該怎么做的工具,然后去描繪去勾畫,這個東西要基于一定環境跟現實,你描繪一個東西根本沒法實現,描繪一個東西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這樣是沒有意義的,你要在這個環境描述,下一步你在技術環境提高情況下你再描述一個,這是相輔相成的東西。
公司未來發展計劃來勾畫我們自己的企業架構。然后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怎么真正把我們已有平臺和條件發揮作用,真正為企業發展,創造IT價值來做工作,這應該是很實際的工作,先萬不要把這個理解成很空的東西,我們現在正處在描繪更好的美景,繼續往前努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