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東|文 / 日期:2011-06-13
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年銷售收入600億,涉及到很多的行業,從200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整個信息化工作從2005年開始,到今年已經差不多連續六七年的時間了。我認為公有云對大企業合適,對中小企業來講,私有云來得更貼切、踏實。
經過一到兩年的探索,我們目前形成了這樣一些觀點:像SaaS、PaaS,集中數據中心等等都不是云的核心概念,私有云的核心觀念大概包括這樣幾條:
第一,用戶對資源的享用不固定在物理載體上,可以隨時動態分配,資源池是隨時動態分配的。
第二,云平臺的部署要有較大的靈活性,云在提供運營服務的同時,對架構在它上面的應用服務器可以隨時修改。沒上私有云之前,打一個補丁發一個通知,全國各地,包括海外公司,幾點到幾點不許做業務。上了以后就不需要了,隨時折騰,他們都會隨時響應,業務系統不中斷。
第三,云本身必須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容災性,否則無法提供服務。做了容災就叫做云了嗎?其實不一定,沒搞云之前我們也容災,有異地的實時災備系統,正式服務器每一個操作都會傳過去,那是一個半休眠的系統,主系統出了問題,可以把那個啟動起來,當年我們做過災備演習,所有的步驟都做好,一個半小時就啟動起來,整個系統恢復了,再把數據傳過來接著做業務。有災備,但是有很多問題,比如哪天同步光纜被施工挖斷了,我還不知道,過兩天數據再檢查已經恢復不了,這個系統是災備系統,但是很不安全。云上來以后可以達到什么效果?所有的系統全是活的,哪個死了,其他的都活著,那沒有關系,災備系統就提高了。
第四,云的實施應該使IT系統的運行服務更加綠色,具有顯著降低成本的特點。
沒有這四個特點,做什么都不叫云,如果有這個要求了,做到這四點了,用什么樣的方式,我覺得都應該算是云。具體這個系統提供什么樣的內容,以什么方式提供的我覺得不重要。做成這樣的系統可以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第一,可以動態分配資源,不間斷的保持高的服務級別,只要在云的架構里,硬件設備出現故障時,將服務指到別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維修,前臺用戶感受不到有任何的影響。
第二,基于云平臺,可以靈活快速的布置新系統,更快的滿足平臺的要求。
第三,減少硬件設備成本,降低耗電量,使云中心更加低碳和綠色。
第四,可以提高災備級別。
以前我們買一臺服務器一百多萬,要考慮長期運行,要留冗余,應該有20%-30%的資源冗余,150萬的20%-30%是多少?是40萬左右,也就是說40萬左右在前幾年根本用不著,是留著備用的。這40萬花出去,這是成本,40萬雖然沒有工作,CPU要工作,內存和硬盤都是要轉的,是要耗電的。這40萬帶來相應的電力,包括跟電力相配的空調都要用到,這些都是錢。如果采用云計算的模式很簡單,用多少就買多少,什么時候需要新資源了,買一個插上去就好了。
現在的計算資源應該是發展很快的,我們大概在前幾個月做了一個測試,當時設的是IBM3650M3,兩顆CPU,每個CPU是6核,20G內存大概加5塊硬盤,是6萬多塊錢,用10臺這樣的設備,有120個CPU的計算能力才60萬,很省錢。在整個固定資產投入方面,這種模式確實給企業帶來很多效益,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花,用多少花多少,這是省錢的方式。
很多人一談云計算必談虛擬化,說虛擬化是云計算非常重要的技術,好像虛擬化了就云了,不虛擬化不能云。我們去年10月份把第一套ERP搬到我們的平臺,12月把另外一套ERP又搬上去。第一套ERP其實在沒做云計算之前我們早就用虛擬化了,虛擬化確實是挺好的,但是并不是核心。在第二套平臺搭建的時候,我們有一些特殊原因沒有用虛擬化,就是用了一堆實體服務器,一樣可以實現動態。因此我們認為虛擬化其實并不是云計算的前提。虛擬化只是在實體和物理資源之間動態的調配,這是虛擬化的本質。
我們碰巧誤打誤撞的走這條路,其實有一定的運氣。因為一開始在上大型ERP系統的時候就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買一個大一點的小型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買PC服務器,當時我們在論證的時候知道有這種集群和負載等技術,需要的時候可以加,因此我們當時在技術路線選擇的時候就選擇了PC服務器,在硬件方面,做云的平臺沒有花多少錢,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的過渡過來了。有一些大一點的小型機去做的時候也能做,只不過要做虛擬化,因為這些資源需要充分利用??偟膩碇v,如果大家走PC服務器這條路的話是很容易的,如果走得稍微大一點的小型機去做的話,可能要稍微復雜一點。
當然在這個當中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當把ERP這樣復雜的支持集團集中管控模式、多業態、多結構這樣一種大型的軟件搬到云計算平臺的時候,確實有很多技術需要解決。但是幸運的是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模式,把它解決了。我們最早的一個平臺到5月份應該是運行了7個月了,第二臺運行了5個月了,所以我覺得行動比思考和空談更重要。
(本文作者為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本文由ITValue韓洋根據其在第三屆云計算大會“云計算與信息化創新”分論壇的演講整理而成,未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