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斐菲 / 日期:2016-08-22
成立僅8年的“EVERSTAR愛斯達定制”,在2015年被工信部授予了包括“2015全國工業企業示范企業”在內的多個獎項,是國內服裝行業僅有的兩個獲獎企業之一。權威官方媒體這樣形容愛斯達的模式——“結合行業積累,發現行業痛點,調用產業資源開發解決方案,主動出擊參與本行業的高端裝備研發”的傳統行業企業轉型升級。
不僅如此,愛斯達創新的C2B定制生產模式也受到了其它制造行業的關注,比如上汽集團在進行上汽大通C2B模式轉型探索時,就邀請了愛斯達創始人樊友斌去作深入的定制生產模式探討。
隨著中國消費升級大潮的來臨,個性化消費逐步由小眾市場開始走向普遍需求。但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休閑服裝定制或是其它產品定制真的能盈利嗎?企業進行C2B轉型需要從哪些方面作出改變?技術如何幫助企業從個性化生產中獲取規模效益?在8月由ITValue和鈦媒體集團在三亞聯合主辦的2016IT價值峰會上,樊友斌詳細分解了愛斯達服飾在休閑服裝定制方面8年探索的經驗和成就,也一一解答了這些制造業同行在企業轉型中的困惑。
樊友斌在C2B領域的探索經驗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 品牌消費個性化和電商崛起帶來的多款少量現象,使柔性生產成為服裝企業的必然選擇。
2. 通過數據積累形成模組化生產的模型,可以將個性化的生產變成標準化、模塊化,形成規模效益,使個性化生產的成本比傳統大規模生產還低15%到20%。
3. 實現服裝遠程定制+智能生產(M2C的服裝定制生產模式)的完整閉環,可以帶來更多的商業創新空間。
以下為樊友斌在2016IT價值峰會上的分享內容,經ITValue記者整理如下:
到底是“衣選人”還是“人選衣”,在服裝行業里摸爬滾打了16年的樊友斌,感觸良多。很多愛斯達的客戶在拿到了第一條定制牛仔褲之后,就再也沒有在其他地方買過褲子。這也堅定了樊友斌堅持服裝定制的決心。
1消費升級,生產商倒閉,制造行業的問題到底在哪?
早在2014年,中國服裝市場銷售規模就已經突破了2,600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市場。但具體到人均消費,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中國人均服裝消費大約是180美金,英國是中國的25倍,美國是中國的15倍。
盡管人均服裝消費處于低水平,但2010年到2015年的5年時間里,人均服裝消費翻了一番,這展示了中國服裝銷售寬廣的發展空間。
隨著多達4.16億的80、90 后群體成為消費的主力軍,預計到2020年,中國成衣消費額會達到3.8萬億。而80、90后生長在商品和勞務極其豐富的時代,追求個性時尚,受此影響,個性消費將成為主流。
對比消費市場的一片興旺,我們來看看服裝生產企業的數據是怎樣?
2015年中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314.3億件,同比增長2.4%,產值6129億美元(人民幣3.8萬億),其中國內銷售2673億美元(人民幣1.65萬億),同比增長8.04%,這些數據說明一個趨勢:中國正在從服裝生產大國轉變成服裝消費大國。
但去年年底有1.7億人提前過年回家,因為紡織服裝生產企業的倒閉潮。中國的服裝行業和市場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呢?
第一, 供需不平衡。產能過剩的同時,消費需求不能被滿足;國際快時尚品牌在國內不停開新店的同時,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
第二,產業轉型升級迫切。服裝行業的傳統生產模式的成本、質量和效率,無法與互聯網時代的生命周期相符;原有的期貨模式產生高庫存;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
服裝消費3.8萬億市場
2柔性生產勢在必行,企業如何轉型?
按2020年國內成衣年消費額預計3.8萬億元的數據推算,國內面輔料交易市場規模約為4千億元,而其中,含打版、車鏠、特殊工藝、質檢等多道工序在內的供應鏈規模就超過了1萬億元,覆蓋的品牌零售規模超過2萬億元。品牌消費個性化和電商崛起帶來的多款少量現象,使柔性生產成為服裝企業的必然選擇。
基于此判斷,愛斯達正在做這些努力:重新定義服裝消費模式、重構服裝產業價值鏈、建立服裝智能制造數據中心。
不同于國標建立的Y、A、B、C四種體形,現實中,身高和體重產生的組合數量要多得多。過去8年,愛斯達積累構建了一個人體數據模型庫,采集了25萬個人體數據,形成了3600個人體樣板。這些樣板數據被用于在線定制,客戶填寫表格要求的數據,后臺就能夠在三分鐘內完成服裝圖紙設計。
人體數據模型庫
解決了快速制樣之后,2013年,愛斯達上線了智能裁縫,這個自動化設備就像是一臺服裝打印機,為服裝生產環節解決快速個性化裁剪問題。
樊友斌在2016IT價值峰會現場用視頻演示了智能裁縫是如何工作的。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智能裁縫是集數據、激光、機電、自動化控制一體的技術應用,這讓服裝實現快速個性化裁剪,18秒裁剪一條褲子,效率是傳統600倍,讓傳統服裝生產的70%都通過設備系統解決。
管理這些設備的是愛斯達的BM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BMS讓所有的信息和設備進行人機互聯,形成快速高效的流程再造。
BM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
愛斯達將積累的數據沉淀形成了如圖的模組化生產,衣服被分解成了一個前片、一個后片和兩個袖子,只要能保證組合效果,甚至可以繼續切割。這樣生產線上,有專門做口袋的,有專門做拉鏈的,形成高效的“生產流”管理,一件衣服通過RFID物聯系統接入實時信息系統即可完成后面的一系列生產步驟,個性化的生產變得標準化、模塊化,愛斯達因此形成了規模效益,使個性化的智能生產成本甚至比傳統規模制造的成本低15%到20%。
3服裝遠程定制+智能生產帶來的商業創新空間
愛斯達通過自主研發“智能裁縫”設備和“BM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和數字化服裝制造的技術,實現服裝遠程定制+智能生產(M2C的服裝定制生產模式),形成了完整的閉環。
如果你在愛斯達注冊、按照指引給出關鍵數據、詳細反饋需求,72小時也就是3天內,一條為你量身打造的牛仔褲就可以快遞到你手上,并且售價僅299元,這僅是一條普通牛仔褲的價格,卻比任何價格昂貴的大牌牛仔褲穿在你身上更合身。
愛斯達憑借C2B的智能生產經驗,創新了C2B2B的新商業模式,面向品牌商和OEM工廠,建立更廣泛的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獲得更大的訂單量。甚至已經有美國品牌愿意支付運輸與關稅成本,將定制服裝運送到美國。
C2B/C2B2B定制合作伙伴關系
面向品牌運營商,愛斯達提供服裝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實現服裝快速定制能力、激活實體店銷售。面向OEM工廠,提供柔性化服裝生產解決方案、服裝快速智能化制造、共享品牌訂單資源、服裝72小時定制模式。同時,也為設計師提供銷售平臺,為消費者提供非標體型合體服裝、個性化DIY定制。
品牌通過全渠道推廣定制
在服裝定制的過程中,愛斯達也積累了很多有趣的數據:30歲以上的男性占了客戶的60%,而40%的女性沒有明顯年齡傾向。定制服裝的重復購買率也達到60%,其中超過40%是四件以上的重復購買,這是在傳統電商平臺上幾乎不可能做到的。
樊友斌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定制在方方面面會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