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斐菲 / 日期:2017-01-12
徐飛標:廣東愛斯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科技事業部總經理
加入愛斯達投身服裝快速柔性化生產之前,已經有超過13年的時尚行業軟件設計、架構、實施和管理經驗,先后服務過李寧、特步、森馬等品牌企業。
獲獎理由
他將多年IT實施經驗與服裝制造行業相結合,針對愛斯達牛仔褲、休閑褲等主要產品的生產流程,通過生產線優化、制造設備創新升級、MES等系統自主研發,整合了從設計到制造的軟件集成,建立數字化生產平臺;并建立豐富且細化的人體數據庫,不斷縮短其創新的激光整體剪裁時間,實現45分鐘定制休閑褲完成。
成立于2008年的廣東愛斯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斯達”)坐落在著名的牛仔名鎮——均安,曾經主營牛仔服裝的代加工業務;隨著制造成本的上升,愛斯達不可避免地面臨利潤漸失的局面。2013年初,董事長樊友斌和曾為愛斯達實施ERP的徐飛標在交流中發現,兩人對于休閑服裝定制市場有著相似的想法,之后徐飛標正式加入愛斯達,全面展開了快速柔性化生產的轉型升級之路。
研發“智能裁縫”
徐飛標認為自己很幸運。之前愛斯達已經做了相關的技術儲備,而董事長甚至愿意將利潤全部投入到IT技術與生產線的改造之中,他能夠在這些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發揮自己的能力,進行數字化服裝技術的改造。
憑著在服裝行業的多年積累,徐飛標認真分析服裝生產的主要流程的放碼、打板、裁剪和車縫,最后把工藝改造的重點放在了幾乎耗時一小時有余的裁剪環節,“智能裁縫”由此誕生,時至今日已獲得4個實用新型專利、兩個發明專利。
智能裁縫在接收數據后,對布料進行自動激光裁剪,由于布料軟硬適宜程度等因素,現在基本用于牛仔褲和休閑褲的裁剪,所有口袋等都在一塊布料上同步裁剪,僅需18秒就可以完成,效率是傳統剪裁的600倍。徐飛標介紹說,
即將投入新生產線的第四代智能裁縫能進一步縮短裁剪時間至8秒鐘。
單機的自動化程度高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真正實現機器與機器間的溝通,才能將效率提升到極致,這也是制造企業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徐飛標看來,所有設備需要做整體串聯,用統一的指令進行管理。因此,他和研發團隊研發了對愛斯達生產流程量身定制的、高度重視細節的超級MES系統——BM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形成高效的“生產流”管理。
一件衣服通過RFID物聯系統接入實時信息系統,指令會到達不同的模塊化生產工位,每個制造環節會自動記錄完成時間,系統會通過不斷預警來提醒工人。
開放量體數據與定制能力
通過數字改造,愛斯達的定制牛仔褲能夠以299元的價格、在72小時到達用戶手上。而在湖北荊州剛建立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里,由于不需要牛仔水洗流程,參觀者從進入工廠量體到參觀結束離開時拿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定制休閑褲,只需45分鐘。
保證快速定制的實現,不僅需要智能設備與IT系統,最核心的是愛斯達積累、分析形成了豐富的人體數據庫,使得量體后通過簡單調整,就可以將用于生產的標準化數據“傳達”給整條生產線。
具體來說,愛斯達將服裝的8個國標號碼,整理形成60個號碼,再經過量體得出需要調整的數據輸入后,系統會自動調整到合適的號碼并傳遞給智能裁縫。在這一過程中,量體和裁剪時間加起來不過10分鐘。
量體數據的準確性決定了服裝是否合體。徐飛標表示這也是定制服裝推廣的最大阻礙,因為大多數人自己量體得到的數據并不準確,這也導致愛斯達曾一度出現大量的返單現象。而基于現有的3D量體技術與成本的限制,目前主要依靠傳統裁縫的專業技能,從而制約了定制服裝的線上發展活力。
愛斯達的客戶60%基本上都是超過30歲的男性,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體型的困擾,在有了合身的休閑褲裝之后,他們也希望有更合體的T恤、襯衫、正裝等面世。愛斯達也將量體數據與定制能力開放給合作品牌,共同推進服裝定制的發展。
目前愛斯達定制牛仔褲的復購率接近70%。對于沒有強烈合身需求的年輕一代,能否提供個性化圖案與工藝、以及在線的便捷性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徐飛標也在建立面向社會開放的設計平臺,根據被選中的款式與圖案向設計師支付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