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洋 ITValue / 日期:2015-06-15
今天在這看到很多老朋友、談云計算,想起2008年在湘明組織的三亞IT價值峰會上,我跟許多企業的CIO、CTO交流,當時做了一個演講,題目就是云計算,其實就是讀了點東西,現買現賣,到今天為止已經7年了。這7年互聯網發展很快,但是這7年來云計算這件事的變化其實沒有很大。
我在淘寶干了4年多,看到中國的消費互聯網云計算蠻成功的,從BAT到小米、360等,消費行業互聯網云計算已經起來了,但是我覺得企業級應用的云計算其實今天剛剛開始。誰能告訴我,從2008年到現在的7年間,在中國面向企業互聯網的云計算真正成氣候成規模的,有沒有?我是沒看到,我覺得阿里云也是剛剛啟動。
現在再談云計算,機會在哪?個人覺得有兩個大的方向,一是基礎設施,一是云應用云平臺。
說到基礎設施,我們談云的概念有一個基本假設,云的意思是中心化,而互聯網的本質是去中心化,所以現在云計算的“中心化”理念在未來未必普遍適用。將來我們的生活都數字化了,所有的東西都存在哪里?完全放在百度云、阿里云不放心,全部存在自己家里的硬盤使用不方便。
但是可以換個角度看,現在從手機到機頂盒到路由器,所有的智能終端都有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網絡能力,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簡單的智能終端都是一個很強的結點,為什么不把這個利用起來呢?那么未來的云計算是不是要考慮到幾十億、幾百億的智能終端的整合呢?
把千千萬萬的終端整合起來,更有效的利用起來,這個機會其實很大。現在國內有兩家公司在做類似的事情,一家是迅雷的“水晶計劃”,一家是優酷的“路由寶計劃”。在路由器上或外接硬盤上做分布式存儲,通過帶寬分享,這代表了一個方向,就是未來云計算不僅僅是中心化, 可能也包括如Cisco在2011年提出的霧計算概念,或者混合云。現在我本人也在做些這方面相關的事情。
第二個大的方向就是SaaS應用。SaaS在中國其實并不成功,在美國也不算很成功,為什么?因為過去SaaS往往集中在一些應用功能方面,比如關于HR、CRM、ERP的SaaS都是關于某些具體的功能。在下一個云時代,面向企業級的應用可能出現的是垂直型的平臺級應用。
比如滴滴打車,它整合了整個出租車行業;比如“菜鳥”,這種平臺有可能整合中國的快遞物流行業。這個時候你就會發覺,現在做所謂的云服務,最好不要去整合一個功能,應該去整合一個行業。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中國的紙包裝行業一年大概有六、七千億的市值,大概有20家上市公司,前10大上市公司的營業額加在一起卻占整個行業不到4%,說明什么問題?高度分散。
隨著中國電商的發展,紙包裝行業成什么規模了?淘寶一天3000萬包裹,全中國一天差不多5000萬多包裹,而且每年有近30%的增長。這些包裝根本就不規范,根本就不人性化,根本就不環保,5000萬個很好的廣告媒體平臺環境沒有把它利用起來,這些行業的整合其實是未來產業的方向。
第二個例子是家居、家裝、家紡的萬億市場,馬云有一句話講的非常好,他說過去30年中國人是把錢花在蓋房子上,今后30年中國人要把錢花在裝飾房子這一塊,這個市場巨大。而這個市場也是同樣的狀況,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加在一起占市場總額連5%都不到,也是高度分散。
這類高度分散的行業適合什么呢?最適合用云服務的方法做行業整合。就好象滴滴整合出租車行業,菜鳥即將整合快遞行業一樣。這樣的機會對我們各行各業來說都存在,教育、醫療、保險等這些行業都存在類似的機會。而要做這件事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你得懂云技術、云架構,光拉幾個技術人員不靠譜,必須干過大系統的,這類人在中國有多少呢?我覺得不超過幾千人。不是懂,是真正干過,技術能力是一個關鍵點。
第二是行業的整合能力,你必須得知道要怎么做。第三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一定是一個開放性的思維,要跟人家合作。2008年我在阿里巴巴推動開放平臺的時候也是犯過一些錯誤,想跟人家合作,但是心態還是以我為主,來跟我合作,這種心態不行。
阿里巴巴的菜鳥其實前期也走過彎路,現在慢慢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它的定位就是中國最大的虛擬快遞公司整合平臺,這種開放合作的心態很重要。
有了好的心態,懂得技術,有整合能力,再加上好的技術平臺,就有機會。我感覺云服務不是做多少云計算,而是把資源和機會對接、做起來,這里面的機會很大(ITValue韓洋根據前橡果國際總裁路鵬在第七屆云計算大會VIP歡迎晚宴上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