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宇婷 / 日期:2013-04-01
2012年,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兼CIO梁建文工作有了新突破!一年下來,新的數據庫項目,已可以使銀行精確計算出每位客戶的盈利貢獻,每種產品、渠道、業務單位的利潤,復雜的成本計算實現了精確分攤。基于這種能力,建行亞洲由12位員工組織成立了“決策科學部”,每天從大量的數據中,尋找規律、趨勢、特別的事件,挖掘有盈利潛力的客戶群,進行精準營銷。在數據上,梁建文和他的同事,也開始將關注的焦點由結構性的數據轉向非結構性的數據,從以往的客戶和財務數據擴展到所有系統交易產生的數據,以此實現財務分析和風險分析。
在激烈競爭的金融行業,面對客戶的高要求及嚴格的監管,梁建文說:“銀行生存必須靠數據、靠系統。”通過對大量結構與非結構化數據分析出來的客戶詳細需求,建行亞洲把一個信用卡的關系發展成全面銀行的關系,實現交叉銷售。通過將成本分攤到每條業務線﹑每個產品及每個客戶中,建行亞洲實現了向流程銀行的轉型。
這是大數據分析改變企業運營方式的一個典型案例,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企業獲得的對市場和客戶的深刻洞察,正在改變企業運營的商業邏輯。
改變商業邏輯
從傳統商業智能分析到應對海量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企業開始應對來自業務系統﹑社交網絡、物聯網及電子商務、Web瀏覽記錄、傳感器信號等領域的海量數據爆發,企業對大數據的關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企業的發展經歷過以產品為導向的戰略,以營銷為導向的戰略,現在開始轉向以數據為導向的戰略上,通過數據來尋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
面對如火如荼的大數據潮流,一些企業的CIO和IT工作者已經開始理性張望。以往企業信息化最關注的是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者的同步,云、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大數據技術顛覆了企業信息化邏輯,企業的物流、資金流開始受信息流的指導,數據應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數據的價值在于幫助企業洞察和駕馭不確定性,這其中的關鍵是企業能否理性對待這一概念,并提早樹立“數據”思維,從底層起,重新評估企業IT架構,完善決策和業務流程,滿足管理需求。
《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維克托認為大數據時代有三大轉變:“第一,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有時候甚至可以處理和某個特別現象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依賴于隨機采樣。更高的精確性可使我們發現更多的細節。第二,研究數據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們不再熱衷于追求精確度。適當忽略微觀層面的精確度,將帶來更好的洞察力和更大的商業利益。第三,不再熱衷于尋找因果關系,而是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例如,不去探究機票價格變動的原因,但是關注買機票的最佳時機。”
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認為現有大數據公司的盈利模式,不外乎三種:首先,像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因擁有大量的用戶信息,以此進行精準營銷和個性化廣告推介。其次,像IBM和惠普等,通過整合大數據的信息和應用,給其他公司提供“硬件+軟件+數據”的整體解決方案。最后,新興的創業公司則通過出售數據和服務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單個解決方案。這類公司將大數據商品化,帶來繼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媒體之后的新一波創業浪潮和產業革命。
金融、互聯網、政府、零售﹑醫療等行業的發展與大數據越發密切相關。以零售業為例,麥肯錫認為:“如果公司運用數據得當,大數據將在16個領域帶來巨大的機遇,將營業利潤提高60%以上。在市場營銷方面,大數據帶來交叉銷售、基于地理位置的市場營銷、店內行為分析、顧客細分、情感態度分析和多渠道消費體驗的改變;在商品層面,實現分類優化、價格優化、上架布局及設計的優化;在運營層面,帶來績效透明和雇員工時優化;在供應鏈上,體現在庫存管理、配送和物流及供應商談判優化。并能帶來價格比較服務和網絡營銷市場的新商業模式。”
無論是何種觀點,數據的存儲、搜索和處理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對產品數據、運營數據、上下游價值鏈數據以及外部數據的快速把握,才能使企業做出正確決策。企業需要清醒意識到大數據時代可能帶來的改變,并將數據價值轉化為行動。
基于數據的新戰略
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用戶每天更新照片超過1000萬張,“喜歡(Like)”按鈕或評論的次數超過30億次,Facebook公司可以深入挖掘其用戶喜好。與之相似,2012年12月,Amazon發布“實時競價廣告系統”,正式投入與另兩大巨頭Google和Facebook的廣告競爭之中。Amazon利用用戶過去的點擊記錄和購物信息,來預測用戶購買行為,其收入的1/3一來自推薦服務。
2012年11月,東航宣布與招商銀行、中國聯通簽署異業聯盟合作協議,三家企業將在渠道合作、營銷資源整合、客服共享等方面展開合作。截至2012年10月末,招行“一卡通”累計發卡量超過6400萬張、信用卡發卡量超過4300萬張;聯通各類用戶總數超過3.8億戶;東航旅客運輸量已列全球前5位,達到6744.07萬人次。招行行長馬蔚華表示,三方可以在高端客戶聯動拓展、數據挖掘與分析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與深入合作。
從歐美到國內,2012年,業界巨頭的競合,已充分顯示了企業對“大數據”機遇的窺探和急切心情。大數據已經使商業邏輯和傳統商業運作模式發生改變,企業由關注供應鏈、資本層面的運作,轉向信息和數據層面的整合,以期發現更多市場機遇,進行精準的客戶營銷。
信用卡公司VISA使用Hadoop大數據技術能夠將兩年時間內730億單交易的時間,從一個月縮減至僅僅13分鐘。在技術的驅動下,企業的戰略決策﹑研發、營銷、售后等多個環節都發生改變。在2012年IBM舉行的對全球企業CEO持續調研中,當問及CEO,什么才是企業發展最重大意義的外部因素時,“技術”首次被提到了第一位。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在不同工具的幫助下,消費者的精準營銷時代開始了。通過挖掘非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一些社交媒體的數據,企業可以了解每一個個體消費者的情況,從而實現企業的大規模定制和人單合一,實現通過技術推動企業轉型,打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邊界,打通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渠道。
大數據還將帶來怎樣的改變?谷歌首席經濟學家范里安曾多次強調:下一個10年,將出現一類新的專業人才——數據科學家。他們既懂得數據分析,又精通構圖藝術,將是大數據時代的導航員。此外,企業的首席信息官﹑首席財務官﹑首席市場官等管理人員將在大數據項目中緊密合作。在SAP與客戶的交往中,甚至發現一些CIO正在逐漸變為CEO,當CIO把握住了企業信息化和管理的節奏,CIO將逐漸向CIO、CFO、CEO三個角色的融合發展。
風險和挑戰在哪里?
2012年歲末,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一事進入談判階段,一旦新浪微博和淘寶的數據打通,將意味著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在大數據領域的新一步探索。北京殷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架構師朱東對此提出自己的思考:“當一家企業掌握了大量的私人信息后,與之相關的數據保密等商業倫理問題變得十分重要,數據會否成為一把雙刃劍?”
朱東深扎企業BI研究多年,除了在數據隱私方面提出質疑,他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工具層面的技術問題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駕馭技術的方法更為重要。企業首先要把小數據處理好,將已有的數據價值挖掘出來,再放眼外面更大的世界。”可見,如何更好地打破IT和管理的隔閡,使CIO在大數據時代逐漸從一個僅懂技術的人,變成懂業務、懂管理的領導者至關重要。鑫苑(中國)置業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中心總經理張箭也認為:“大數據的價值更在于如何利用。利用好的話,大數據將是個人、企業或社會的寶貴資產,否則就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字符。”
“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談論大數據,讓人好生厭煩!”丁香園CTO馮大輝認為:“大數據的商業前景被過分夸大了。”他的建議是:“重視大數據,但沒必要抱著大數據的大腿,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數據這個詞會和信息爆炸、網格計算、云計算等逐漸被淡忘,當然,到時候可能出現新的時髦詞匯了。”中集青島冷藏產業基地信息中心主任耿峰也很理性:“大數據概念的崛起頗有新瓶舊酒之嫌,可邊研究,邊尋求其落地之契機。而且大數據是分行業、分規模的,不可一概而論。而基于虛擬化等技術的云化數據中心目前落地土壤適合,未來大數據、云技術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云化的數據中心目前更貼近需求!”作為冷鏈產業虛擬化落地的標桿,此刻,耿峰已開始在心中盤算如何將“大數據”真正地落地。
大數據意味著企業IT架構的改變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海爾集團部門長高大群認為:“可怕的不是大數據項目本身的資金投入,而是盲目地跟進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還有不可預知地對于大數據項目的產出要求。”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梁德力被問及大數據對于地產行業的影響時,直言:“大數據對于商業地產或許有點價值,但是數據量太少,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大數據的前提是數據足夠規范,寬度足夠,深度足夠,才有分析的價值。”
相對于傳統BI,大數據更具挑戰性。愛康國賓健康管理集團馮朝暉作為集團副總裁,全面負責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和健康管理平臺的規劃和建設。在他的領導下,集團建設的中央數據庫進行全方面的業務數據采集,用于業務分析和商業智能應用。馮朝暉對大數據的理解,更注重其多樣化。“在大數據時代,因為是大樣本,而且數據來自多個渠道,既有自有業務系統的數據,還有行業數據,來自互聯網的數據,各種數據來源可以互相印證,垃圾數據的影響反而小了。”
CIO的理性態度正說明,從企業到IT從業者都在躍躍欲試大數據。2013年大數據市場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怎樣改變?IDC預測:“大數據應用將走入傳統行業,風險管控成為商業分析市場新的增長點。除了互聯網外,電信、金融和政府行業將會率先試水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分析將會幫助企業實現更為實時的IT治理、風險管理與合規;大數據云服務提供商開始出現。”
在中國由世界制造中心轉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必須挑戰包括供應鏈管理、產業鏈管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應對倉儲、物流的變化等轉型。中國的人口、互聯網用戶數及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居全世界第一,在大數據時代,可供收集的數據將不再是瓶頸,關鍵之處是如何樹立起應對大數據的意識,抓住這個機遇。